一读书就犯困?想靠读书赚钱就要这么做!
身处于高速发展时代下的我们,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对于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只局限于学校时所习得的专业知识,毕业后也不代表就不用再学习,相反唯有不断学习才能让自己保持进步。这是一个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
我们获取知识,大多有两种途径:一种是通过自己的个人经历来直接获取。这种方式更直接,因为是亲身经历的原因,这种途径所获取的知识的消化程度也更高。
另外一种就是通过读书等方式来间接获取别人经历中所总结的知识经验。任凭再丰富的个人经历,在知识的海洋中也是浅薄的。这样,读书就成为我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
可一说起读书,很多朋友都会一筹莫展,各有各的问题,极具代表性的是以下几个:
“我工作太忙,也想读书,但是没有时间啊?”
“我读书很慢,一边读,一边走神。”
“我知道应该读书学习,可是我读什么书才对我有用呢?”
“我一直在读书啊,可是一合上书就忘,更别指望用知识解决问题了!”
如果你也被这几个问题所困扰,那么,就要好好阅读我今天的这一篇文章了。
一,工作忙到没时间读书,怎么办呢?
这是困扰很多朋友的问题。每天上班已经很累的,下班后还要做家务,辅导孩子作业,好不容易有一点空闲时间了,也只想要躺在床上玩会儿手机,心里面知道应该读书,可是真的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解决。
《麦肯锡精英的高效阅读法》的作者赤羽雄二认为,很多人之所以觉得每天忙得没时间看书,是因为没有将读书上升为每日必做的事情,而只是将其看成是只有在有闲暇时间才需要做的。
当你去被动的等时间,你则永远觉得没有时间。读书这件事情,是需要主动去找时间的!想一想也的确如此。
我们会本能的将每日的工作,应酬,家务,娱乐等事情放到一个必要且重要的位置上,当将其全部完成之后才会想到读书,可此时,要么是没有时间,要么就是没有精力了。
但如果我们将读书看成是一件每天很重要也很紧急的事情呢?我们就不会将其放到日程表的最后一位了。带着这样的态度,我们就可以对每日的规划进行一个调整,从而找到读书的时间。
1.从当前的作息规律中找到空闲时间
可以观察自己一周的作息,从中找到能够马上就能利用起来的空闲时间。比如,原来上下班的通勤时间里,你一直都是带着耳机听歌。那么这段时间就可以利用起来,阅读电子书。又如,每天吃完午饭后都会和同事在办公室聊八卦新闻,这些时间也都能用来读书。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这些空闲时间是原有作息规律中就有的,不用牺牲你的睡眠时间,所以内心抵触感相对较弱,更好适应。还有就是它们一般是处于每日必做事情(如工作,睡觉,吃饭)的间隙,很容易将其模式化,习惯化。
2.优化作息计划,主动创造更多的读书时间
通过上面的方法,可以找到一定的空闲时间,作为每日读书的基础时间量。我们还能对作息计划进行优化,从而主动创造出更多的读书和思考的时间。比如,通过观察后发现自己每天都习惯于玩手机,熬夜,这样第二天起床就变得很困难,总是因为起晚而坐车没有座位。这个作息习惯就有优化调整的空间。
可以培养自己早睡早起的习惯,在确保八小时睡眠的基础上,每天早起一个小时,这样既能保证早上精力最充沛的时候有至少三十分钟的阅读时间,还能赶早坐车,找到座位,开始一天的第二次主动阅读。
3.将读书时间模块化,纪律化
我原来读书的时间是十分碎片化的,找到个空闲点,也许就5分钟,于是拿出书看两眼。这样的做法其实并不推荐。看似一天能够找到很多这样的碎片时间,实则是低效的行为。因为时间过于零碎的话,不利于阅读的连贯性,也不利于深度阅读和思考。
我们可以将自己的读书时间设定成每30分钟为一组,这个时间既不会因为过长而脑部疲劳,也不会因为过短而没有进入状态,光读个皮毛。除了将读书时间模块化以外,还要纪律化。
比如,规定自己必须要每天晚饭之前至少完成2组阅读(每组30分钟),这样你就会自然的去主动找时间,而不会本能的将读书留到每天最后才去完成。根据决策疲劳效应,通常,经过一夜的休息,我们每天早上是意志力最强的时候,随着时间的推移,意志力逐渐减弱,到了晚上,意志力一般已经达到每日的最低值。
所以,不重要的事情不要放到意志力强的时候去做,避免造成意志力的浪费。重要的事情最好不要拖到晚上去做,因为那个时候,你很有可能有时间但却没有意志力去完成了,意志力也是要花在“刀刃”上啊!
二,阅读时,应该如何选书呢?
有了时间去读书,还需要选对书,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选择书籍呢?在选择之前,我觉得大家应该先卸掉心理包袱,不要因为“阅读鄙视链”而影响自己。正所谓“文人相轻”,这在读书上也体现的淋漓尽致。
所谓的“阅读鄙视链”可以从读书的类别,方式,介质,目的等多个层面上重重鄙视你。比如,看经典著作的瞧不起看学术的,看学术的瞧不起看严肃文学的,看严肃文学的瞧不起看通俗文学的,看通俗文学的又瞧不起看实用类的,看实用类的瞧不起看网络小说的,看网络小说的瞧不起看心灵鸡汤的。
在“阅读鄙视链”的影响下,让很多人忽视了自身的情况,纯粹是为了迎合大众而去选书。这也是造成读不下去,对阅读越发抗拒的原因之一。
赤羽雄二经过多年的阅读,他总结了选择书籍的好方法:
1.主动出击,创建属于自己的“实用书单”
现在,网络上会流传着各种阅读的书单。这些很多是网友们根据自己的阅读来整理的。有的人就会按照这个书单直接去一本本阅读,这样的做法是不推荐的。它们可以作为一个参考,但并不能够盲从。
自己的书单,还是需要根据个人的阅读需求,兴趣爱好等因素来创建和收集。
举个例子。我之前看了一篇文章,讲的是职场发展时发现自身优势的重要性,看完之后感觉很有启发,在文章中提到一本书叫做《现在,发现你的优势》,于是,我就将这本书加入到了我的个人书单当中,并且备注为:职场发展之个人优势类。
平时的零碎时间,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碎片化阅读,这个过程很像是猎人在寻找猎物一样,能帮助我们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的信息,为接下来的深度阅读打好基础。
除了碎片化阅读以外,我们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关键词搜索,阅读和浏览专业杂志和行业网站,参加行业的讲座和社群,关注行业的意见领袖等方式来创建自己的书单。这样创建的书籍不仅实用,也因为自己的全程参与而提升了信息敏感度。
2.带着问题意识去选书
赤羽雄二认为:“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最关键的是对一切事物都要持有问题意识。”这些问题可以是个人层面上的,比如工作学习,职场发展,人际关系,恋爱婚姻等等,也可以是行业资讯,甚至是社会环境,经济趋势等等。
有了问题,才会有追求答案的强烈好奇心,它是我们激发和维持行动的良好驱动力。
居里夫人就曾经说过:“好奇心是学习者的第一美德”。当你陷入不知道从哪学习,去看什么书籍时,不妨先问问自己,我当前的工作学习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在执行中遇到了哪些障碍?
找到问题就代表问题解决了一半。这些问题都是向导,跟随它们的指引去顺藤摸瓜,找到相应的书籍和课程,去学习和思考,可以让你的阅读变得更为高效,思考更为系统和全面。
3.多读长销书,谨慎选择畅销书
选择书籍时,不要只看当前的热度。热度高不代表质量就好,毕竟能够影响热度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作者的知名度,营销技巧,书名战略等等。长销书往往是经历了时间和读者的考验,最终站稳脚跟的书籍,这类书籍的质量相对更有保证。
因此,选择书籍时,最好去选择阅读长销书。至于畅销书,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可以延后阅读。
4.以终为始,规划未来的五年目标
杂乱无章的阅读是难以形成体系的,也难以实现聚力效应。突破这个难题最好的方法就是以终为始,想清楚你未来五年的目标是什么。然后以此一步步倒推,找到你现在应该阅读哪些书籍。
比如,你是一名刚入行的销售,给自己制定的目标是五年后,成长为一名专业的营销er。要想实现这个目标,你需要在前两年阅读学习关于营销,销售,心理学等多个主题的专业书籍。学习线路梳理清楚后,就可以找到每个主题的经典著作,然后一本本开始阅读了。
5.找到和自己兴趣相投的作家,然后通读他的全部作品
我们在阅读时,往往会发现看了某一本书后大受启发。此时,最好能够找到该书的作者,继续阅读该作者的其它作品。
赤羽雄二认为,一本书之所以能够打动你,是因为该作品中展现的内容和自己的问题意识,所处的环境以及当前觉得困扰的事情有着相似之处。如果在阅读时是抱着学习的目的,那么最好将该作家的所有作品都去深入阅读。
赤羽雄二的个人经历也验证了这一点。他曾经大学毕业后只是一个普通的工程师,当时他读了大前研一的《企业参谋》这本书后,受益匪浅,于是买来他的全部作品一一阅读,这也是为什么日后他能够进入麦肯锡公司的原因。
三,如何将书本的知识内化并学以致用?
读书本身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的目标是通过阅读将书中的知识消化,转化成能力,并将其应用在实际中去解决问题。作为这方面的高手,赤羽雄二是如何做的呢?
1.读书的时候应该去做的
想要读书的人,往往还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却爱上了“屯书”的感觉。看着书架中的书越来越多,也会给自己造成一种错局:“我很爱读书”。
尤其是网购书籍,往往会有满减活动,为了打折一下子买了很多书,然后通通放到书柜中,可时间一长,当初买书的兴奋感渐渐散去之后,打开书籍阅读的动力则几乎为零了,很多书籍也就此被你“打入冷宫”,“此生不复相见”。
赤羽雄二的做法是一次只买一本书,买了之后就马上阅读,绝对不拖延。这样也许从表面上看在购买时并不划算,但实际上不仅提高了阅读效率,也避免了浪费,防止了“光买不读”。
除此之外,赤羽雄二还认为,阅读时不要多本书籍穿插,如早上阅读实用类书籍,下午阅读历史,晚上阅读小说。这样做,表面上分配的很合理,实则不然。
因为书籍的类别不同,阅读体验也必然不一样。这样很容易让我们本能的更喜欢阅读那些风格轻松的书籍,拖延阅读教科类的书籍,反而影响阅读效果。
在阅读时,也不要一边读一边着急做笔记。阅读时可以借助荧光笔,便签纸,标签等小工具来划重点,做记号。为了锻炼专注力,建议在进行阅读时,将手机调整成静音模式,完成30分钟阅读之后再去集中处理。
2.阅读完后应该去做的
读完之后就是做笔记的时间了。赤羽雄二将其称之为“读书档案”。“读书档案”可以写在一张A4纸上,也可以用一个专门的日记本来记录。每篇“读书档案”除了写清楚书名,作家以及记录时间等信息,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阅读本书的目的:写清楚当初为什么来购买这本书来看。阅读之后的收获和感受:写下对这本书的评价,如,让我大受启发,让我学习到了一些东西,或是内容空洞,没有什么收获等等。评价可以如实去写。还要写下自己的收获,从中学到了哪些知识点,哪些方法或是有哪些感悟和启示等等。
阅读这本书后会采取哪些行动:阅读之后要马上写下自己的具体行动计划。3个月后要做什么,有什么样的改变:追踪效果并且记录在“档案”中。
我们写笔记,很容易会流于形式,与其称之为写笔记,比如是抄笔记。只不过是将书本的内容又用手写的方法誊一遍。写完之后就放到那里不管了,这样的记笔记是很难出效果的。
赤羽雄二在写笔记时,不会翻书,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记忆去写,不会刻意要求自己的用词和顺序,写完之后会定期回顾“读书档案”的内容,进行修改和补充,还会更新自己的行动方案。
这样既让自己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也保证自己的学习和行动形成体系。
3.加强理解效果时应该去做的
赤羽雄二推荐在每次读完一本书之后去马上写文章发表在博客上。这个做法其实和费曼学习法的“以教为学”里面很是相近。教授和分享知识的过程也是自身消化知识,加深理解,提升表达能力的过程。
写完文章发表到网络上,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会有很多志同道合的网友评论,这是观点的互相碰撞与切磋,有时候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分享的同时也在收获。
我有话说:
其实,赤羽雄二的这本《麦肯锡精英的高效阅读法》的核心理念无非不是在谈“主动”二字。主动找时间,主动选择书籍,主动思考,主动提问,主动记笔记,主动分享,主动使用,主动行动。
我之所以在读书时,觉得没有时间,觉得看不进去,看完之后记不住,没有什么用,究其根由无非是在“主动”二字上做的不到位。看似简单的理念,却是大道至简,知易行难。
种一棵树最早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现在了。此时并不晚,拿起手中的书籍,开始阅读吧!
欲知更多赚钱套路:(朋友圈里有干货)
➕ 灰哥私人微信:welking